我发现很难快乐起来的人,大部分都是得了这种“病”(不是抑郁)

【 发布日期:2024-07-12 】
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?

发了奖学金和朋友去心仪的餐厅吃饭,本来吃得很开心,内心却突然涌出一阵愧疚感: “爸妈还没来过这么高档的餐厅呢,我这样是不是太奢靡了”;

出去旅行,本来觉得风景很美,但转念一想,觉得这次旅行的花销太大,不断心疼钱包,责怪自己太过贪图享乐;

咬咬牙买了一件自己很喜欢的大衣,试穿的时候觉得很好看,但又突然觉得自己的衣服没必要买那么贵的,然后又狠心退掉了;

劳累了一天后,深夜躺在床上玩手机,明知第二天还要早起,却一边沉浸在刷短视频的快乐中,一边不断在内心自责......

从心理学的角度看,这些表现属于一种“内疚式快乐”——指人们在享受某些事物时,会觉得很快乐, 但同时又伴随着一种“我不应该这样做”的内疚感。

这种内疚感,让我们不敢快乐,或者压抑了自己的快乐,反而把太多精力和能量都花在内耗上。

有时这样做,可能显得自己很懂事、很会自我反省,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我们享受生活、追求当下快乐的权利。

因为我们总是在权衡利弊,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、是否对得起他人,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感受。

那么,为什么我们在快乐的时候会内疚?如何减少这种“内疚式快乐”,真正享受自己的人生?

8208

一、吃苦光荣,享乐有罪

我的朋友小西,就常常陷入这种“内疚式快乐”中。

每次和她出去聚餐或逛街,明明上一秒还很开心,下一秒她就开始说“这顿饭太贵了” “我还有书没看、很多家务没做”之类的话。

有一次,我们吃完饭路过一个卖花的小摊, 所有人都开开心心地给自己买了一束鲜花, 唯独小西在选花的时候明明是笑脸盈盈的, 但付完款后却愁容满面:

“我后悔了,感觉这花没几天就谢了,这20 块钱花得太冤。”

后来才知道,小西之所以这样,是因为她在父母的“吃苦教育”和“愧疚式教育”中长大。

小西的父母很节俭,常常告诉她家里很穷, 要省着点花,不仅拒绝了小西的很多基本需求,还经常在她面前诉苦:

“我和你爸为了养活你们,已经够辛苦的了,你现在不懂事点、不努力读书,长大后不多挣点钱,对得起我们吗?”

71FB2

于是,“吃苦"便成了小西童年挥之不去的印记。

尽管后来家庭条件变好了,也买了房车,但小西的父母依旧坚持这样的生活方式,动不动就对小西说:

“现在好不代表未来,不要在最能吃苦的年纪选择享受。”

于是,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,小西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思维:吃苦光荣,享乐有罪。

每当她的生活变得幸福一些时,她就会因为觉得自己这段时间过得太轻松、太顺遂了, 而惶恐这份幸福被上天收走。

小西在潜意识里,一直认为自己不配拥有享受快乐的权利。

虽然只是一束花、一次旅行、一个品牌包包,小A却觉得这些应该是生活很富裕、没有后顾之忧的人才能享受的,自己不是那样的人,所以不敢享受。

如果父母一直过着极为节俭、克制欲望的生活,从不允许自己享受哪怕是很小的快乐。

那么,孩子就会在潜意识里认为,这就是正确的生活态度,并且会模仿父母的行为。

当孩子想要去体验一些快乐的事情时,就会想起父母的做法,觉得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,违背了父母所树立的榜样和形象,从而产生内疚感。

这也是一种害怕违背他人期待和不符合社会标准的感觉。

在人类学家团队的调查中,74%的参与者表示,自己沉溺于“内疚式快乐”时会“感觉被评判”。

比如在享乐时担心家人没有自己过得好,是因为害怕被批判“自私”;

在休息娱乐时不敢完全放松,是因为害怕被人说“堕落”....

除此之外,一个人常常陷入“内疚式快乐”, 还有-个重要原因——对自我一致性的期望。

67B4

我有个同学晓晓,每年年初都会给自己制定一系列详细的减肥计划,决意要在夏天来临之前,瘦成自己想要的样子。

但在减肥过程中,晓晓常会因为嘴馋而忍不住吃高热量的食物。

每次她享受美味的同时,都会因为违背了自己的减肥计划,而陷入“内疚式快乐”中。

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情况。

这是因为,当一个人处于享受快乐的情境中时,往往会从自我认知的视角出发,去仔细其酌这种行为是否契合自己的标准。也会站在期望的层面上,认真思考该行为是否背离了自己期望达到的目标。

如果在这个审视和考量的过程中,我们察觉到自己的行为与目标存在偏差,就很容易陷入一种内疚的心理状态中。

简单来说就是,虽然我们都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事情该做,什么不该做,但人的行为是会受当下的情绪和需求影响的。

我们会在压力大的时候做一些令自己开心但“不正确”的事情,这时我们就会认为自己在不恰当的时候享乐是不对的,因此感到心虚、内疚。

我想,在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,都或多或少感受过“内疚式快乐”的拧巴。

但其实,吃苦一点也不比快乐高尚。

因为我们大概率不会因为当时过得太快乐而遗憾,却可能会因为当时“没苦硬吃”而心疼自己。

3E171

二、在快乐中吃苦,一点都不值得

想起之前网上很火的一句话:“内疚是最没用的负能量。”

“内疚式快乐”,会让每一次本应纯粹的快乐体验,都变得复杂而沉重。

仿佛在内心深处有一个严苛的审判者,时刻准备对我们享受快乐的行为进行指责与批判。

但在很多时候,你都无需因为快乐而感到内疚,因为这样做除了消耗自己,并没有任何好处:

1.加剧内耗程度,影响心理健康。

长期处于“内疚式快乐”的状态,会容易让人感到紧张和不安,加剧内耗程度。

一方面,身体和心理本能地在感受快乐、放松的情绪;

另一方面,又会因违背自己内心既定的标准或偏离期望路径而感到内疚。

这种快乐与内疚的矛盾长期不断地冲突,会让我们的情绪调节系统承受巨大压力,然后像一根绷紧的弦,随时可能断裂,进而引发诸如焦虑、抑郁等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。

2.降低“自我效能感”,模糊自我形象。

自我效能感,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。

通常情况下,人们认为通过努力付出、克制不必要的享受,才能取得成果,实现目标。

而内疚式快乐,意味着我们在享受快乐时违背了这种一贯的认知模式,即没有按照预期的“吃苦”和“努力”模式行事。

例如,本来你计划利用周末时间学习,提升技能,结果却选择去游玩享乐,之后可能会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坚持努力,而怀疑自己以后是否有能力达成目标,从而降低自我效能感,影响自尊心和自信心。

8780

3.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与维护。

在人际交往情境中,情绪具有感染性。

如果我们在社交时,总是表现出“内疚式快乐”,内心潜藏的情绪可能会在无意识地通过非言语线索(如面部表情、肢体动作、语气语调等)的微妙变化传递给其他人。

这种负面情绪的外溢,会使本来快乐的氛围变得压抑,让他人觉得很扫兴。

长此以往,可能会导致他人对个体产生抵触情绪,阻碍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。

就像我上面提到的朋友小西,每次聚会都在各种抱怨,不断散发负能量,逼得大家只能不断关注和安抚她,压根没法享受聚会的乐趣。久而久之,大家也就比较少联系她了。

4、形成负面的生活模式。

内疚式快乐,容易使人陷入一种恶性循环。

因为享受快乐时会内疚,所以我们可能会尽量避免做一些取悦自己的事情,而选择一直埋头苦干。

但长期压抑自己的需求,偶尔忍不住去享受一下时,又会产生更强烈的内疚感,觉得自己违背了之前的坚持。

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循环的负面生活模式,既无法真正地享受生活,也不能以健康、轻松的心态去过好每一天。

要明白,享乐并非是一种奖励,而是基本需求,每个人都需要。

在快乐的时候,我们越少感知到内疚的情绪,就越能充满能量地过上更好的人生。

三、每个人都有享受快乐的权利

那我们可以怎样打破“内疚式快乐”的不健康状态,找到享受快乐与履行责任之间的平衡呢?

我想分享3个建议:

1.学会课题分离。

学会课题分离是摆脱内疚、拥抱真正快乐的重要一步。

可能我们的父母会秉持着“没苦硬吃”的生活态度,并将这种态度传递给我们。

这时我们就要做好课题分离,明白父母这样做是基于自身经历形成的选择,是他们的课题。

而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,有着不同的境遇,可以不用被他们的观念所束缚。

比如,父母总觉得休息娱乐是浪费时间,但我们需要认识到:

在辛苦工作、学习后,合理安排休闲活动来放松身心,是一种正当需求,不要因父母那种"吃苦才对”的观念而自责内疚。

明确这是我们关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课题, 我们有权利按自己的感受去享受快乐,不用为了迎合父母和他人的期待而压抑自己。

在其他人际关系里同样如此,他人的选择和看法都与你无关,我们要专注自己的生活课题,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内疚,更自由地追求快乐。

A8168

2.提高自己的配得感,接纳自己。

我们为了生活每天都很努力。

比如你也曾为了学业挑灯夜战,为了工作加班加点。

而我们之所以做这些事情,都是为了生活能变得更好、能得到更多的快乐。

没有人做这些努力,是为了把日子过得更“苦”。

所以,当你想享受-顿美食、看一场电影时,别质疑自己是否配得上。

试着回想那些努力的过往,然后告诉自己: 我有资格享受此刻的乐趣。

当我们提高了配得感,内心真正认可自己的时候,我们就能毫无阻碍地投入到快乐的体验中,不再被内疚困扰。

3.认真做好规划,在计划内享受“快乐”。

前文说到,有时候我们之所以陷入“内疚式快乐”,是因为所做的事情偏离了自己的计划,而感到非常不安。

所以,认真做好规划,也能帮助我们减轻内疚感。

做计划时,我们可以给自己安排一部分“享乐时间”,进行劳逸结合。

比如,每天完成工作或学习任务后,预留一小时时间做自己感兴趣且能感到放松的事情。

如果在周末也有规划,可以先处理好必要事务,再尽情享受休闲活动。

规划快乐时要注重适度平衡,既不过度放纵,也不压抑需求。

当我们按照规划有序生活,在计划内享受快乐时,就不会因为觉得“不务正业”而内疚。

反而会为自己能履行责任同时满足需求,而肯定自己。

四、写在最后

高尔基曾说过:“快乐是人生中最伟大的事情。”

所以,在适当的范围内,放肆享受快乐吧!

而且,把自己放在第一位,尊重自己的感受,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....

这些都是你在慢慢变好的迹象,无需过度内疚。

尽量多吃美食、多看美景,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。

请记住:人活着不需要有那么多内疚感,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对不起他人的事,对得起你自己就好。

世界和我爱着你。

作者:幸可

来源:壹心理微信公众号

初审:周佳璇

复审:刘杰

终审:刘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