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小到大,活泼、开朗、爱说话是周围所有人对我印象。由于性格外向,学生时代的任何活动都少不了我。还记得有一次在后台准备主持的时候,搭档跟我说他手冒冷汗、害怕忘词,而我的反应是:好多人啊!好兴奋!
外向这一特质无疑在成长过程中给我带来了诸多好处:经常被家长、老师夸奖,交到很多朋友,有很多参加课外活动、比赛的机会......
本以为会这样活泼开朗一辈子,在大学时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由于参加了太多活动和社团,我的大学生活除了上课就是在参加各种比赛和社交,每天都填充得满满的,也疲惫不堪。这让我不禁问自己:这样的生活我真的感到快乐吗?
于是我开始精简我的朋友圈,改变我的社交模式。直到今年,朋友给我分享了一个内向水平测试,我才发现我从外向者转为了内向者。震惊之余,我察觉到自己很难接受这个结果。
在我成长的印象里,外向开朗的小孩总是比内向安静的小孩能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夸奖。外向的小孩走到哪里都被夸赞健谈、性格好、情商高,而内向的小孩却被冠以木讷、不合群、不爱说话的称号。
![78562](/__local/A/ED/4B/9F504F429734874388401253CFC_B42101F7_78562.png)
图片来源:《钱断情始》
我在内心排斥成为那个默默坐在角落里、暗淡的小孩,也开始怀疑自己的社交能力是不是出了问题,甚至担心以前具备的优势都不复存在了.......
性格分好坏吗?
在我们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,似乎对性格有一些认知偏差的刻板印象,认为内向者总是安静、不爱说话的,外向者总是开朗、健谈的,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。
内向、外向的定义和划分最早源于心理学家卡尔·荣格,他在20世纪20年代的研究中发现,心理能量投注和获取方向的差异决定了一个人是内向者还是外向者。
典型外向者的心理能量主要投注在外部世界,他们喜欢寻求与外界的亲密接触,典型内向者的心理能量主要投注于内心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上,他们把心理能量深藏于内心。
内向者不见得就是害羞、安静的,他们也会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,在社交场合能与人交谈自如,只是他们更偏好做一些将心理能量投注内心的事情,比如安静地思考、阅读、独处;
外向者也不总是积极、开朗的,他们也会有情绪低落、不想说话的时刻,只是他们更喜欢通过约朋友出去玩耍、参加聚会来恢复心理能量。
荣格认为,没有人是完全外向或内向的,相反人们同时具备这两种性格特征。但是大多数人不是偏向内向就是偏向外向,如果说两种性格同时存在,即可说是中向型。由此可见内向和外向的划分并不是一锤定音,有时简单用内向、外向也不能最精准的划分我们的性格,性格更没有好性格和坏性格之分,内外向者也各自拥有自己的优势所在。
了解了内向、外向的差异后,我也由害怕成为内向者转变到拥抱成长过程中正在发生变化的自己。
![1A96D](/__local/2/0A/E7/83074F27687BAF62F603B716380_BFA12AA2_1A96D.jpg)
图片来源:《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》
来源:简单心理微信公众号
初审:周佳璇
复审:刘杰
终审:刘畅